[Plog] 西藏游 Day 5: 大昭寺 & 八廓街

西藏游第五天的主要目的地是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当然,我们也顺便逛一下周围的广场、观景台和传统藏式建筑的街道。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管理严格,门票很难抢,我们是在导游的指导下提前预约好这两个景点的门票:大昭寺约到了早上,布达拉宫约在了下午。暑假是客流高峰期,再加上天气炎热,导游早早就给我们打好了预防针——做好准备,迎接排队和暴晒。此外,布宫海拔3700多米,爬起来也费些力气,所以我们个个都背上了氧气罐(虽然当天我们并没有用上)。


大昭寺广场

幸运的是天公作美,第五天上午不是很晒。我们到达大昭寺广场时,人还不是很多。

远远就能望见大昭寺前几根高高伫立的旗杆,上面缠满了各色经幡。

排队等待进入大昭寺的间隙,我们看到了不少信徒绕着大昭寺转经,或拿着念珠、经筒,或念念有词,也有的直接五体投地,虔诚地磕着长头。

导游时不时会从怀里掏出一些零钱布施几个磕长头的信徒。她告诉我们碰见磕长头的人且有零钱在身的话,可以给他们些零钱,这样他们在供奉给佛祖时便也能有我们的一些功德。

在寺庙正门口一块围起来的方形区域内,也聚集了一些清早便来转经或磕长头信徒。他们排列有序,每人身下有一块一人长的垫子,但他们并不绕着整个寺庙转,也许他们已经绕着寺庙转过。

名词解释:转经道

拉萨有四条转经道,都是围绕着大昭寺为中心而进行。其中,沿寺内千佛殿绕觉康大殿一圈为内转,称“朗廓”或“囊廓”;沿大昭寺外围一圈为中转,称“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孜廓是专门围绕布达拉宫的一条著名转经道,串联起了布达拉宫、康熙乾隆纪念碑、三座白塔、龙王庙等等历史建筑;围绕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和大昭寺一圈为外传,称“林廓”。

名词解释:磕长头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百度百科

第一次看到信徒在我面前磕长头,着实震撼到我了。

大昭寺

可能是因为我们来得早,排队没等多久我们便过了安检进入寺内。导游先是给我们介绍了大昭寺建寺的历史,然后按照转经般的顺时针方向带我们进入游览。

大昭寺简介

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终点,在他们的心中,大昭寺之神圣,并不逊于布达拉宫。不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藏传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来说,大昭寺都是名符其实的藏传佛教圣地和中心,在藏传佛教史上拥有极其崇高而圣洁的地位。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安放其王妃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加德满都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佛像而建。公元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大昭寺宏扬佛法,举行传昭大法会,从而奠定了其在藏传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八世纪,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时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成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是游客及朝圣者必不可错过的看点之一。

此外,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景点导览

注:大昭寺内禁止拍摄,殿内景点导览部分只能用文字描述。

沿正门进入大昭寺后是一个天井式院落,院子东侧有数排酥油灯,因信徒每天都会添加酥油,故常年不灭。酥油灯后面既是大昭寺主殿正门,门口左侧为红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士,右侧为强巴佛,即弥勒佛,也称:未来佛。右侧墙上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

按照顺时针的顺序过去是供奉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八大弟子的佛殿。继续右绕前行,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酥油供灯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髓之所在。

觉康殿中央为大经堂,是平日里喇嘛们念经修行的地方,四周有很多小经堂,其中最不可错过的既是位于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堂,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这里是大昭寺的核心,也是朝圣者向往的圣地。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就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

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金像

在亲眼见到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金像前,我以为这座金像应该不会很大,毕竟是“等身”金像。结果发现是我想错了,后来导游解释说由于众多信徒两千多年来不断为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贴金(刷金粉),我们现在看到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就很大了。

当今世上,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开光、加持的佛像仅存三尊,即8岁、12岁、25岁等身像(亦说35岁降魔成道像)。8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小昭寺,12岁等身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25岁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其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

藏传佛教弟子最信仰、最崇拜此像,把它作为最大的精神支柱,称此像为觉沃仁波切。“觉沃”意为至尊,“仁波切”意为珍宝,即师尊大宝之意,见佛像具有见佛本人之加持力,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百度百科

据《甘珠尔》记载,觉沃仁波切是释提桓因(玉皇大帝)命天匠毗首羯摩,依悉达多太子十二岁形象,用天界五宝锻炼成范,色如熟金,一手作定印,一手作触地印,相好庄严。法界众生若有能目睹圣像者,即种下“见解脱”因缘,具足一切见、闻、念、触之功德,将来必能解除三毒痛苦,成就佛道。

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最初与8岁等身像都供奉在波斯匿王那里,后来被帝释天连同座基、靠背、顶冠及华盖一并迎至兜率天界五百年后,被乌仗那空行佛母等迎请到乌仗那地方益利众生又五百年。兜率天界只留下了华盖。其后又被天竺的成道班智达,除留下顶冠之外,连同座基、靠背一并迎抵天竺安立在那烂陀寺,在天竺益利众生又五百年。

之后,据《西藏王统记》记载说,印度法王达磨波罗在位时,东方中国君主秦王符坚,送给达磨波罗三件无价之宝,包括一件无缝的锦衣,他向印度国王求取一尊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像,以宏扬华夏的佛法。达磨波罗为印中两国的传统友谊,毅然决定将国宝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送往中国。当他和大臣一起走进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时,发现这尊本来朝南而坐的圣像,居然面向东方了。国王想:“啊!原来佛像早已心向中华了。”于是发大欢喜心,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身挂满旗幡彩带,乐工们演奏着美妙音乐,将佛像送往东方汉土。汉地国王也以最隆重的仪式到海边迎接,并供奉在金子镶嵌的国王宫殿中央。

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佛祖等身像


庭院旁有楼梯通往二楼和三楼,二楼有供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法王殿和供奉吉祥天母的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站在二楼宽阔的露台上,可远眺布达拉宫,是拍照的绝好位置。

三楼的金顶也是大昭寺的看点之一,只不过三楼绝大多数时候不对外开放,万一机缘巧合可以登上三楼,四座金碧辉煌的金顶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当天上午进入大昭寺殿内时就发现殿内前来朝圣的信徒众多,很多信徒会带着酥油瓶给佛像前的酥油供灯添香油;此外,还有很多信徒/游客手上会拿着一大叠一元/五毛的钞票布施到佛像前的功德箱。

我当时没提前准备零钱,临时向导游换了20元纸币,然后去到殿内的一处零钞兑换点兑换。我们一开始以为需要把整钞给兑换点的工作人员,等了一段时间后经旁边的信众提醒才得知我们只需把整钞放进去,然后自己清点好等额的零钞即可。

殿内弥漫着酥油的香气,或许是有些人闻不习惯有点头晕,我们不时就会听到有人吸氧的声音。不过我当天状态很好,进入大昭寺后,我整个人便神清气爽,完全没有高反。

下面这些照片都是是在大昭寺殿外所拍:


八廓街

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

八廓街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旁边保留有老式藏房建筑。

八廓街是围绕大昭寺修建的一条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以大昭寺为中心,西接藏医院大楼,南临沿河东路,北至幸福东路,东连拉萨医院河林廓东路。到拉萨的人没有不知道八角街的。但提到”八廓街”,知道的人就少多了。其实,八廓街是八角街的正确称呼。

据说,由于在拉萨四川人占很大比例,在四川话中,“廓”与“角”的发音相近,所以,就把八廓街误读成“八角街”了。后来,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

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的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多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三大转经道(大转、中转、小传)之一。

当时在逛八廓街时看到一个大叔遛娃,觉得挺有意思,便按下了相机快门;此外,八廓街上还有很多藏服租赁和街拍摄影店,路上时不时就可以看到来藏旅游的游客在八廓街约拍。

八廓街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120余家手工艺品商店和200多个售货摊点,经商人员1300余人,经营商品8000多种,有铜佛、转经筒酥油灯、经幡旗、经文、念珠、贡香、松柏枝等宗教用品,卡垫氆氇、围裙、皮囊、马具、鼻烟壶、火镰、藏被、藏鞋、藏刀、藏帽、酥油、酥油桶、木碗、青稞酒甜茶、奶渣、风干肉等生活日用品,唐卡绘画、手绢藏毯等手工艺品以及古玩、西藏各地土特产等蕴涵民族特色的商品。

听导游说,八廓街上的商品标价普遍比其他地方贵,而且很多商品都是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过来的。😅

八廓街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

在八廓街上穿藏服持转经轮摆拍的游客:

八廓街上两个磕长头的小信徒:

八廓街上不时可以看见身披僧袍的佛教徒:

八廓街上的桑炉烟雾袅绕,炉内毕毕剥剥地燃烧着信徒奉上的松柏枝,这就是“煨桑”。

名词解释:煨桑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了解 Justin写字的地方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评论

《 “[Plog] 西藏游 Day 5: 大昭寺 & 八廓街” 》 有 11 条评论

  1. 这个系列太详细了,身临其境

    1. 谢谢夸奖;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哈哈~

  2. 这一集拍得挺不错

    1. 谢谢大佬的肯定,这篇的所有照片都是用经典负片的胶片模拟预设哈哈~

      1. 嗯,classic neg看来很适合拍人文。

        1. 确实,我经常用它扫街。

  3. 国内旅游景点的购物点,基本上来源于义乌,这是真的!

    我看镜头大量还是用100焦距以下

    1. 是的,所以说景点内的小商品基本上是暴利😂

      这篇文章的照片基本上没用到超长焦,因为都是在八廓街拍的。如果你去看南迦巴瓦峰那篇就会看到很多照片用到了300mm以上的焦段~

  4. 神秘的西藏,那里流传着很多传说!

    1. 比如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就很神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