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理论(英语: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心理学评论》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所提出的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随后延伸了这个想法,包含了他对人类天生好奇心的观察。他的理论与其他人类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并行,尤其是针对人类成长阶段的描述。马斯洛使用了“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术语,描述人类动机推移的脉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行为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管理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权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的五大理论支柱之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关于需要结构的理论,目前这一理论已由当时的五阶段模型拓展为八阶,在原有的尊重需要之上新增了认知和审美需求,并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新增了超越需要;不过似乎八阶的理论模型并没有旧版的五阶段模型广为传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模型
直接看图,一图胜千言:


由上图可见,无论新旧版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需求类型可大致分为两类,即位于金字塔底部的低级需要(也被称为缺失性需要),以及位于中部以上的高级需要(也被称为成长性需要)。
基本观点
- 五种需要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婴儿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实现需要在成人后出现;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 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也叫缺失性需要(deficit or deficiency need),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直接危及生命;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是满足这种需要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所以叫做成长性需要(growth need)。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等。
- 马斯洛看到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区别,他后来澄清说,满足需求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现象,他承认,他先前的陈述可能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在下一个需求出现之前,必须百分之百地满足需求”。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的满足就可以了。例子: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生命,不考虑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 个体对需要的追求有所不同,有的对自尊的需要超过对爱和归属的需要。
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各个层次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比如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衣物、住所等的需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举个例子,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就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人们要求保障自身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疫情期间大家都要戴口罩,有些人疯狂囤物资,这些都是安全需求的常见例子。
爱与归属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求,二是归属的需求。友爱的需求很好理解,基本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个基友/闺蜜,大家都希望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关系融洽,都希望能找到自己喜欢且喜欢自己的对象,这些就是友爱需求的具象化。归属的需求,就是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小时候老师常教育我们说要有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参加工作后我们对公司也会有一种归属感(即我是这个公司的一份子)。
爱与归属的需求属于感情上的需求,它要比生理上的需求来的更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等都有关系。
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简言之,内部尊重可简单理解为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认知需要
认知需要是新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新增的一个需要。认知需要包括了对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可预测性等的需求。常见的认知需求的例子有主动学习(看书、看视频教程)、去原先没去过的地方旅行、徒步等。
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也是新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新增的一个需要。审美需求包括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旅行,看画展、摄影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审美需求。
自我实现需要
在旧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程度发挥个人能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所有事情的需要。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是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超越需要
在新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超越需求才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其建立的逻辑假设是,需求被满足后,便会主动产生往更高层级的需求进行满足。作为基本需求的塔顶: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后,下一步是怎样的呢?马斯洛把在自我实现完成后的需求称之为“超越性需求”。例如:使命感、对目标的身心合一等。
马斯洛谈到这个“超越需要”,最具体的事例就是“投入于工作中的使命感”。除了“使命感”外,还有“沉迷”“奉献“等方面。举个例子,一个教师的超越需要,就是教师所拥有的使命感,或者说那种传道受业解惑的精神。一位法律工作者的超越需要,就是在社会规则和个人期望下实现公平和正义。
众所周知的企业文化建设,其实就跟实现马斯洛的“超越需要”息息相关。企业文化的实质之一,就是“忘我的奋斗精神”。(比如说,华为的奋斗者精神)。这是促使企业员工投入工作的核心。
从这点出发,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每个个体员工是密切相关的。超越性在于满足了基本的需要。因此从这点考察发现,如果企业没有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薪资是最直接的体现形式),而一味要求员工拼命去奋斗,这就违背了马斯洛的“超越性需要”(没有基本需求的满足,而直接上升到超级需要,这是不合理的)的内涵。
参考资料:
人最终是要完成自我实现。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自我实现的,希望你能做到~